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现在仍然放假继续回农村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但我自认为对农村却没什么深厚的感情,我所在农村让我感叹民生多艰。

乡村的一些变革记忆

由于自己没有也不想做详的调查来证实自己的观点,故所述皆为我的生活,我所经历的农村。 我已经 25 岁了,至今仍未完成学业,也因此每年有充足的假期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并生活一阵子。

村里人越来越少了,在过年时候稍微多一些;可多一些也并没有多一些热闹,每家的活动范围不像之前会互相去别人家里坐坐了,最多的就是离的最近的邻居在不忙的时候且天气好的时候会到一起互相聊聊天,排遣一下工作的劳累和生活的孤独,这个过程一般几分钟到半小时不等。

记得以前大家会团坐在某一家或者天气好的时候,在某一家的院子里,坐上好久好久。而小孩子也不是每时每刻粘着大人,需要大人哄。小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娱乐方式,男生玩弹珠,女生跳皮筋,男生女生一起躲猫猫,木头人,拿人玩……。最简单的方式,孩子们却永远不会觉得腻,每天直到妈妈站在门口或者屋后大声的叫着小孩的名字,重复着好多遍。以前我们的活动范围是整个村子,哪里有个洞,那里有堆草我们一清二楚,而现在的孩子的活动范围基本局限于自己的家庭,这直接导致了我只和我的曼曼(外甥女)熟悉,其他人的小孩一概不知,他们似乎也不想和我玩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因发展而带来的改变或多或少也辐射到了农村。近年来,我所记得的各种经济改革和农业改革都不怎么令人满意,似乎每次都直接导致了村民们对“当官的”骂声一片。

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三件事情,第一件事已经过去好多年了,那时候一家公司在大肆宣传刺梨,同时在整个县城的农村推进,通过与农民土地合作的方式,付给农民土地的相应一部分租金,同时允许其在农民的土地上种刺梨,刺梨成熟之后农民采摘了公司会来收购。看起来是很完美的方式,农民可以改变种玉米的现状,或许刺梨能够带来更多的收入,各方都能受益。然而毁掉这种美好的期望只需要公司不来收购刺梨,开始一两年公司还是来收购刺梨的,只是价格并不如当时说好的,其实只要土地能够产生价值农民们就是满足的,也无所谓多一点少一点。只是后来没有人再来收购刺梨,许多偏远种植刺梨的土地也因此而杂草丛生变得荒芜,无法再进行玉米等作物的耕种。

第二件事则是我刚入大学时期所发生的,这次看起来比较正规一些,是乡政府牵头的。同样是进行产业改革,成立了专门的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这些土地用于发展水果产业。接下来的事情我就特别清楚了,因为农民的土地入股了,就不能再像往常一样进行常规经济作物的种植。于是好多农民就跟着不知是政府还是商人的一群人打工,人特别多,我妈妈也不例外,甚至连我也不例外。那是一个冬天,我妈妈带着我去和大家一起到山上到处种树,一人一天 40 多块钱,我们这个小队是组长带头。组长拿着一个小本子,哪些人来了就在小本子上记着。种了有 10 来天,几乎把村里所有的土地都种遍了。果树的品种还挺多的,有软籽石榴、苹果、梨子、李子还有杏子,在种的时候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听着村民们在劳作时候聊天,然后其余时间就是在幻想着这些果树长大之后,我路过都能随手摘一个吃,吃到饱。我幻想得很天真,两年时间不到,村民们收到通知说树人家不要了,自行处理;我听到这个消息真的无语,这些当官的!

第三件事是农村饮用水源改革,这个我没有参与接水管,只知道一次放假回家,发现家门口多了一条自来水钢管,只是还没有上水龙头。我虽然在外面见过这东西出,不过对于饮用了 20 多年山泉水的我还是很震惊的,相信那些在村里生活了一辈子的人更是诧异。不过再诧异和惊喜也没有用,因为水管里面没有水……

上述只代表我这个小村子,我相信并不是所有农村都这样,农民还是感到了一些实惠的,比如每家按了一个橱柜,虽然不大牢靠,但基本都还是给村民带来了便利,切实改善了生活。 其他事情记不大清了,只是这次回家看到家门外多了个安设太阳能路灯的水泥基座,希望下次回家能够看到路灯。

工作与收入

乡村里除了务农没有什么其他能够获取报酬的工作,当然这也是农村本来的职能。我这里的农村是丘陵地貌,地都在山上,都是一小块一小块倾斜的,最小的甚至只能够几株玉米。不过无论土地再怎么不堪,在农村自给自足是没问题的,最起码不会被饿死,土地所生产的玉米可以喂出两头猪,一头牛(在这里说一个人们对于牛与猪的不平等待遇,农村喂猪一般都是喂两个以上,因为人们怕小猪孤单,可牛却基本都是一个,人们不怕牛孤单,我也是属牛的)。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里的每一个家庭都不再只能要求自给自足,两头猪和一头牛也无法支撑起一个家庭。乡村的孩子们同样需要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更好的医疗条件和与现代化新中国匹配的各种福利待遇,老人们没有所谓的退休年龄和退休金的概念,我所认识的老人,基本上一生都在劳作,直至走完这劳苦的一生。无奈的青年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建设城市以维系乡村里家人的生计。

学生们努力读书,或多或少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能,可他们最终会发现,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让他们在家乡大展拳脚,他们绝大部分变成了农村去到城市的高级打工者。农村还是那个农村,而城市却因他们而日新月异。

或许,我们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产模式出了一些问题,忽略了一些人。

我的爸爸已经 55 岁,之前大部分时间在煤矿上班,去年不想做了,我也不想让他做了。他为啥不想做呢,因为一个小领导总是说话恶心人,我为啥不想让他做呢,因为煤矿很危险,我只想他们平安健康过完下半辈子就好了。

可年过完,我妈又督促着他赶紧去联系找工作,人家问到年龄的时候,我妈在旁边说才 54 岁。55 岁或许年纪不算大,但一想到 15 年后就是 70 岁,十年有多快我们每个人都清楚。

由于上了年纪,煤矿很担心这些年纪偏大的工人,因为大家都清楚,或许他们已经在煤矿工作了几十年,粉尘也在肺里积累了几十年,尘肺病在 50 到 60 这个年龄段是最容易发病的。

于是不出意外的话,我爸爸暂时是找不到工作的了。他们总想着我还没结婚还没找到工作,我还需要用到很多钱。不过我已经给他们很自豪的说我以后会过得比 70%的人好,尽管我自己面试了一堆工作都没找到,这些我当然没和他们说。

子女与老人

我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们都已经结婚了,哥哥还好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姐姐一个人带着两个娃,一个三个月,一个四岁多。我还有一个爷爷,在今年 6 月份就 90 岁了,眼睛看不清,耳朵也基本听不见了,农村厕所并不在房间里面,而是 2004 年农村兴建沼气池而建的厕所,不然都还是茅坑。我爷爷去到这种厕所所要经历的坎坷那是相当吓人,尤其是冬天,基本上厕所都得人跟着了。去年我给买了一个坐便器,他还没使用过,他虽然行动不便,有时候还是很要面子的。

去年因为疫情原因,姐夫基本都没挣到钱,今年刚过完年就出去找工做了,姐姐在家带孩子。再过一阵子就去接爷爷回来了,妈妈在家还要务农,喂牲口,还要照顾爷爷,没有什么时候能够脱开身。如果爸爸没找到工作的话,也还好,可以在家里给妈妈分担一些压力。

我家在我看来还是比较好的情况,最起码没人因为什么大病而导致家庭巨大的变动。在农村我见到也听到太多人因为不知辛苦的劳作而生病的了。他们看病总是很怕去医院,倒不是怕痛,只是怕花钱。无论什么疾病,去小诊所挂个水在他们看来已经是他们最大的妥协了。可疾病却不这么想,许多人因为没有及时的去到大医院检查,而错过最佳治疗期,对我最好的大姑爹就因前列腺癌而离我们而去。

每次回家总会和爸爸妈妈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挣钱都是次要的,可更多时候他们眼里只有我们。

农村的人很少,老人却很多,小孩也很多,老人不会走出家乡,小孩不会留在家乡;而奋斗的年轻人们回不到农村,进不去城市。

未来

我有一些问题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我们还需要贵州这样的农村吗?

这样的农村会变成城市吗?

我们何去何从?

或许,再无乡愁。